荆楚仙桃讯 “岗巴”,坐落在喜马拉雅山北麓,藏语意为“雪山下最美的村庄”。
这片平均海拔4800米的雪域高原,空气含氧量不足内地的50%。
沈振所在的西藏日喀则军分区岗巴边防营,是全军驻地海拔最高的建制营,管控防区百余公里边境线和通外山口,守卫着共和国“平均海拔最高、自然条件最差”的边防线。
去年夏天,一则由中国青年报抖音官方账号推出的致敬英雄短视频火遍网络,让沈振走进大众视野,他和队友们在海拔6000米的边境山口武装巡逻,让网友们直观看到西藏边防官兵的艰苦不易。
1月15日,记者采访到回家探亲的沈振,听他讲述戍边“最高哨所”的军营故事。
戍边生命禁区
一头利落的板寸,皮肤黝黑,笑容腼腆,30岁的沈振身上自带高原的阳光气息。
沈振读大三那年,《我是特种兵》等军旅题材电视剧风靡荧屏。他埋下了梦想的种子,大专一毕业,就回到仙桃报名参军。
2012年冬天,沈振随军到北京服役。2年后,自学考上昆明陆军学院,毕业后即被分配到西藏军区。脚下的土地从海拔200米、2000米升至4000米,自然环境的变化带给沈振的挑战随之升级。
岗巴年平均气温零下4℃,最低气温达零下40℃,每年有200多天刮8级以上大风……这里是生命的禁区。“岗巴”,历来都是艰难险阻和牺牲奉献的代名词。
然而,在悬崖绝壁,雪山之巅,总有边防卫士饮冰卧雪,枕戈待旦。在极寒天里站岗执勤,在巡逻路上战风斗雪,是沈振和战友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必修课。
每一次巡逻,就是一次与死神的共舞。沈振经常和战友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边境线全副武装负重40多斤,跋涉40多公里,身体经受着高寒缺氧的极限挑战,甚至在零下40℃的夜里通宵执勤。
常年大雪封山,边防官兵们巡逻时不仅面临雪崩的风险,险峻的地势同样潜藏着危机。“一眼望去都是及腰深的大雪,几乎每走几步就会陷进去,最深的雪能瞬间把人埋住。”沈振说,每一次出任务,他和战友们绑上绳子连线爬行,以生命相托守卫脚下的国土。
“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境界更高!”沈振说。在西藏4年,每一天都真切感受到保卫祖国边境稳定的庄严神圣。“那是一种无法言说的自豪感。”
为祖国站好岗
在北京当兵的那段日子,军人“保家卫国”的天职使命渐渐渗透到骨髓血液中,让沈振愈发坚定了继续从军的志向。
褪去新兵的青涩懵懂,他做出了人生的一项重要选择:报考军校。
“不拼不行!只有三个月备考时间,全部靠自学,战友们的学习基础都很好,而且招录名额有限。”一通过报名审核,沈振就开启疯狂学习模式。
考试科目加起来有10多项,沈振每天仅睡2个多小时,不分日夜“逼”自己学习,“高数整本书来回演算,写了17遍草稿。”回忆起那段日子,他记忆犹新。
废寝忘食的苦读,熬出了满意的结果。从最初垫底,跃到中等,最后以班级第一名考上了昆明陆军学院,沈振成为了当时所在部队的传奇人物。
全副武装进行500米障碍跑,再接续10公里越野跑……在昆明陆军学院的学习训练,让沈振的身体素质和军事能力都为适应西藏的高寒恶劣环境打下了良好底子。
毕业前,他参加了学校组织的“重走长征路”野营拉练。17天行进600公里,凌晨五点起床负重行军到次日凌晨2点,爬悬崖过峭壁,餐风露宿……整个行程全部“复制”长征。奔走在革命先烈们曾经走过的道路上,追寻着先烈的足迹,他愈发坚定了“要全心全意为祖国站好岗”。
从北京、昆明到西藏,沈振的军旅生涯悄然划过8年。
边关无言,使命如山。高原上是万年不变的单色调——放眼望去全是积雪的白、天空的蓝和荒原的黄,然而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却永远是边防卫士心中的火。沈振神色凝重,“边关离首都很远,却离主权很近!我们站立的地方是中国,挺起的是祖国的尊严。”
克服困难是天职
雪域高原阳光漫射,紫外线极强,就算涂抹防晒霜,戴上头盔护目镜,包裹得严严实实,战士们的脸上仍被晒伤。
抖音短视频中的沈振,除了眼睛部位,整张脸布满晒斑和冻疮。母亲杨红秀看到后哭了半个月,但她很自豪,“儿子很勇敢”。
在沈振看来,克服困难却是件有趣的事儿。
历经千难万险,登上山顶极目瞭望,千沟万壑,层峦叠嶂,雪域高原的雄奇险峻尽收眼底,偶尔还能见到雪狼、狐狸、藏羚羊等珍稀动物。这是在平原老家看不到的风景。
边境线上狂风呼啸,风化出嶙峋怪石。巡逻时看到奇形怪状的石头,沈振就会捡拾收藏起来,已经累积了半筐子。
部队越来越强大的后勤保障也让沈振感到幸福,“柏油路通了,室内有暖气,伙食特别好,每顿水果牛奶管够,虽然身在高原,时常能吃到甲鱼、螃蟹、基围虾。”
为了给营区增添一抹绿色,部队想方设法搭起了温棚,沈振和战友们满怀希望地种上青椒、芹菜、豆角、西瓜。他还养了文竹、多肉盆栽,“见惯了苍茫萧瑟,尤其想看到有生命力的绿色。”
“种的蔬菜战友们都舍不得吃,烦恼苦闷时到温棚转一转,看看一片绿色,心情自然就好了。”沈振说。
戍守边境,总有别样心酸。高原信号差,营区基站扛不住高寒天气,经常冻坏,沈振和家人长期处于“失联状态”,偶尔下山,他的微信里涌出一堆语音,都是“你在哪儿”,语气里有埋怨、有担忧。
“这头是国,那头是家,有国才有家。”沈振说,对于边防官兵而言,选择了边关,尽忠就是尽孝,爱国就是爱家。(文/张钰 图/ 刘贤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