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仙桃讯 1月19日,夜幕降临,钟书记、老谢、小阳忙完防疫宣传和入户排查等工作后,回到驻村点。他们总有两个共同话题:当兵和扶贫。
钟书记全名叫钟浩然,今年50岁,参加过1998年抗洪抢险,在长江大堤奋战 1个多月;老谢叫谢丹君,今年 60岁,有着14年兵龄,在多个部门工作过;小阳叫阳福鑫,自参加工作以来,因“三万活动”和精准扶贫工作先后在5个乡镇驻村,驻村时间长达10多年。
三人都当过兵,又一起组成工作队,被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派驻三伏潭镇毛小村扶贫。
“刚接触钟书记时,我就觉得他当过兵,有股军人气质!”村负责人毛志凯清晰记得,驻村没多久,他的办公室就多了两块牌子,一块是“作战指挥室”,挂在他办公室门前,一块是“扶贫作战图”,挂在办公室的墙上。
没过多久,村民们发现,这三位市里来的扶贫干部真不一样:到村民家走访,直奔吊瓜基地,一边帮村民干活,一边同村民唠家常。有人建议他们将驻村点搬到条件稍微好的农户家,他们却坚持住在村部不足10平方米的办公室。
走访发现,村里一些吊瓜种植户因缺乏技术、资金不足,导致产业发展没信心。他们三人多方争取资金和政策,推出了接地气的“产业礼包”,让毛小村吊瓜种植面积发展至100余亩,亩平产值达到5600元,每年为村民带来近60万元收入。
对于如何做群众的贴心人,钟浩然很有心得。他说,扶贫工作如同带兵打仗,必须把自己当作村民的“传声筒”,倾听他们的心声,为他们排忧解难。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充分利用当地的气候发展吊瓜产业,是村产业规划之一,由他们主抓落实。
外出浙江考察、请专家到田间地头培训、联系客商上门收购……自扶贫工作开展以来,三人没睡个好觉。村里发展吊瓜产业同时,还招引能人回乡,成立觉悟者种养殖合作社。通过一年试运行,合作社特种淡水鱼、葡萄、乌鸡等养殖产业已成规模,吸纳30名脱贫村民就业。
“咱当兵的人,不能轻易说放弃!”工作爬坡过坎最难的时候,三个人互相安慰,多次帮村民复印证件、申领残疾证、办低保、买药、联系蔬菜水果销路、救灾抢险……只要村民需要,三人跑前跑后,毫不拖泥带水。
酒好也怕巷子深。为了帮村民吊瓜子卖个好价,他们四处询价、谈价,请外地客商进村统一收购,并拿到自主定价权,避免了客商压低收购价、结账过慢等情况发生。
一分汗水一分收获。去年夏天,他们三人争取到“娘家”的支持,将村里4000斤滞销时令水果蔬菜销售一空,帮助村民增收8万元,成了不少村民口中的“带货能手”。
脚下沾泥土、做事有标准,建设才有突破。他们三人针对部分群众反映的问题,多方走访、调研、实地查看、征求意见、了解村基本情况后,及时将有关情况上报局党组。几年来,共帮助该村硬化道路2450米,铺设碎石生产路3450米,铺设U型涧3600米,疏挖沟渠5400米,扶持吊瓜种植130亩,鼓励稻虾套养8.6亩,安装太阳能路灯96盏,购买安装监控探头4个,植树4000棵,购买分类垃圾桶350个。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钟浩然在日记中写道,“军旅生活是我们一辈子的财富。不抛弃、不放弃,我和队友要带着军人的作风,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推动毛小村产业、人才等全面振兴。”(记者 蔡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