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共追一个梦
——仙桃市“桃树大王”许先平父子的故事

(▲许泽坦向记者展示“仙桃一号”蜜桃。 记者文豹摄)
许先平和许泽坦父子俩都是仙桃市剅河镇新场村农民,他们选育优良桃树品种,研究桃树文化,发展桃树产业的故事在仙桃市广泛流传,被当地人称为仙桃的“桃树大王”。
“再用20年打拼,一定要成为中国桃树大王!”成为“中国的桃树大王”,这是许先平和儿子许泽坦共同追逐的一个“梦”。
许先平: 从农民到产业教授
1984年,许先平高中毕业,回家当农民,他对桃树独有情钟。头几年,在家人的支持下,许先平从省农科院“谋”来10多个桃树品种栽在自家的责任田里。经过多年观察,他从这10多个桃树品种中发现了变异单株,长出的桃子个体大,口感好,产量高。
经过17年的筛选和培育,2001年,许先平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优良桃树品种,命名“仙桃一号”,并注册了商标。“仙桃一号”单体185克左右,含糖17.8%,果肉洁白细腻,深受市场青睐。2008年,许先平被省科协授予“桃树大王”称号,成为全国首批“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省管乡土拔尖人才”,享受省政府津贴的“桃树达人”。
2017年,许先平凭着在桃树研发中的突出成果,被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先后特聘为“产业教授”。
许泽坦: 从本科到职业农民
2011年,许泽坦从武汉生物工程学院自考本科毕业,他毅然决然放弃进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家当农民,与父亲肩并肩,共追“中国桃树大王”梦想。
许泽坦回村后,干了两件让父老乡亲大开眼界的大事。一是将自家桃树种植面积由300亩扩大到3000亩,打造了仙桃桃花小镇。二是争取市政府资金1200万元建起了全国第一个桃树博物园以及正在兴建的桃树博物馆。目前,仙桃桃树博物园有优良桃树品种350多个,可供农旅游客学习、观赏和釆摘。
2013年,许泽坦成为华中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李国怀的硕士研究生,主攻桃树简化修剪。桃树简化修剪课题完成后,可以将桃农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既能达到多、快、好、省的劳动效果,又能确保桃树果枝的健康生长。“富农教授”李国怀对许泽坦的学习精神赞赏有佳,特要求将此课题反复试验,得出最优的配套解决方案,更好的服务广大桃农,并且希望他将来能“取之于蓝,而胜于蓝”。
2016年,许先平父子在自家仙桃一号桃园中再次发现10株优良变异植株。这些变异桃树果枝健壮,单果重在250克左右,口感特好。许泽坦大胆建议父亲,用这些优良变异植株在大面积“仙桃一号”成树上进行高接换种,这样可以大大缩短育种周期,这一建议得到父亲的支持。2018年,许先平父子将这批新嫁接培育的“仙桃一号”蜜桃送往甘肃参加全国“秦安杯”蜜桃大赛,一举斩获银奖。2019年,许泽坦荣获“第十一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当选仙桃市团委兼职副书记。
父子: 同心共追一个“梦”
许泽坦用他的许多长处补充了父亲的短板,犹其是在发展理念上。许泽坦认识到,要圆“中国桃树大王”这个梦,就要将“仙桃一号”做大做强,做成中国蜜桃品牌,在全国蜜桃市场有绝对的“话语权”。要面向全国发展社员,推广“仙桃一号”。许泽坦的想法得到了他的导师李国怀的高度认可。
经过几年的努力,许先平的桃树研究所社员由以前的110名江汉平原人变成了1000多名五湖四海人,种植面积由2015年的3万亩扩大到30万亩。“30万亩在我的心目中还是显得太少,我要再用5年左右在全国扩大种植面积50万亩,达到或超过80万亩,在规模上真正成为全国蜜桃老大,仙桃是桃树之乡,理应让它名符其实”,许泽坦信心满满的说。
(记者 彭文豹 通讯员 熊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