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时值初秋,天高云淡。杨林尾镇花溪村连片数百亩稻田里,叶绿穗黄,长势喜人。细看,每块大田外侧都留出“回”字型水沟,水质清澈。
“卖了5个月,水里的虾子还有不少!”9月17日,55岁的村民张立文,荡着一只小船,指着空白水域告诉记者,“你看那田埂草丛里,全是虾子打的洞!”他说,今年他就靠这24亩虾稻连作田,彻底翻身——短短几个月,纯赚30多万元!
花溪村是我市重点贫困村,有贫困户23户78人。去年底如期出列后,市水务局扶贫工作队一如既往驻村帮扶。因地制宜引进的虾稻连作模式,经过一年多沉淀,“钱”景喜人。
“张立文以前靠‘赶兔子’为生,一年上头忙忙乎乎,只能勉强维持生计。”花溪村村支书肖学兵介绍,“他是去年9月才挖的田,没想到一举成功。”
村民敢尝试,是因为村干部带了头。肖学兵说,去年,工作队专门从潜江请来专家,为花溪村“把脉”,开出了借虾稻连作模式脱贫致富的“药方”。
见村民观望,村支书肖学兵、村会计杨三军等干脆带头“吃螃蟹”:各租了几十亩田,开挖、整改、下苗,真刀真枪做示范。不成想,第一年就收回成本。
截至8月底,全村共发展虾稻连作田472亩,平均每亩纯收入5500元以上,预计今年底可达1000亩。“搞这个的,几乎家家都赚得盆满钵满。比如杨三军,今年58亩田,纯赚50多万元!”
村里还成立了虾稻种养合作社,吸纳了15户贫困户以土地入股或参与务工。严少平、严木堂等几名贫困户,则借扶贫贷款,各开挖了20亩田,目前正在培育虾种。
“我经常到虾稻田边转,发现这种模式确实好!”市水务局扶贫工作队驻村“第一书记”马明朗告诉记者,“小龙虾最喜欢活水,而花溪村紧傍东荆河,水源充足;虾子的粪便又可作为稻子的天然肥料,产出的稻米自然口感好、价格高。”
他指着一望无际的稻浪,笑得眯起了眼:“如今水泥路、电、水,都通到了稻田边,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记者胡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