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高台舞狮在老沔阳已经很难看到了)
在仙桃,每逢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舞狮助兴。商户开业,为图吉利,总会请来舞狮队宣传造势。过去,在春节期间才能看到的舞狮队,如今随处可见。
沔阳舞狮,分地狮子和台狮子,地狮子因市场的需要,日益壮大,而在垒起的方桌台上表演的台狮子,却因技艺的要求,逐渐绝迹。
台狮子的舞狮者除表演与地狮子相同的动作外,还有在垒起的方桌间穿绕攀爬的表演,动作惊险扣人心弦。
“再精彩的高台舞狮,也比不上我们绿湾的台狮子。”谈起沔阳高台舞狮,绿湾社区居民如是说。
绿湾社区的高台狮子,与当地人尚武习武有关。民国初年,本地青年金松柏、金柏林兄弟有志学武,收留江湖卖艺周武师在家乡教武,引起青年习练行武成风。
上世纪20年代初,天门著名武师艾师傅因避难流落绿湾,当看到绿湾青少年习武可嘉,他谈了一些行话术语,被金松柏等人一再恳请“玩几招,划几圈。大家被其“拳比溜星快,脚在地下耕条槽,跟斗打到桌子上,吼声连神柜都震动”所折服,当即请求艾师傅留下来传授武功,遂办起了当时沔阳县最大的“国术馆”。
绿湾台狮子,重在撘台,选用家庭方桌搭建,分大中小三种台型,大台型有“九妖十八洞”(即由36张方桌垒起的高台),中台型有“小九妖十八洞”,小台型有“一柱香”(9张方桌垒9层)等。
台狮子的“台”,特点是一“高”二“险”。仅以“一柱香”为例,底层两间桌,七至九层桌上顶,桌面贴桌面,桌腿对桌腿,打成“灯笼框”形,用专人手铆保护。顶端一间小饭桌仰放,台即搭成。
绿湾台狮子的毛衣特征是青毛狮,据曾参与表演台狮子的金民德介绍,青狮子的“青”色,寓有清清吉吉、清泰民安之意,充分体现了民间文艺活动趋吉避邪、祈福禳灾的民俗心理。
1952年,沔阳县政府在沔中操场举办庙会,由金松柏任撘台总指挥,从家乡挑选500多间大桌子和200多条长板凳,搭成有史以来第一个“大九妖十八洞”,足有50层桌高。
台狮子出场前,由主持人拜台敬神。绿湾学武之人尊崇关羽,向“武圣夫子之神位”叩拜,礼毕,由“打天回子”(把狮子引上台)的人一层一层由下而上,表演倒立等武术动作。
紧接着,是“顶皮子”的舞狮人上场,狮子上台后,随着锣鼓谱,从容不迫地表演“圆墙跑马”、“犀牛望月”、“蜻蜓沾水”、“偷梁换柱”等一系列高难度动作。玩头玩尾二人既有武功耐力,又要配合默契,稍有闪失,后果不堪设想。
狮子在高耸入云的顶端表演,更是使人捏一把冷汗。当看到舞狮人脚踩最上层的仰放小桌脚“转圈”时,观众提心吊胆。全台桌子晃动幅度大,令人惊心动魄。
四五十年代,绿湾台狮子先后应邀赴天门等县和本县长埫口、彭场、袁市等乡镇及仙桃城区表演,广受赞誉。
如今,尽管沔阳舞狮已入选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绿湾的高台狮子却随着时间的流逝,早已不见踪影。(记者张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