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荆楚仙桃 >> 首页 >> 仙桃要闻 >> 查看内容

续写文脉记忆:访民间收藏家许四海

来源:仙桃日报 时间:2017-8-17 10:16

    从上世纪80年代女人陪嫁的陶瓷猫壶,到明代的瓷器;从当今的连号人民币,到春秋时期的刀币;从民国太太们用的粉盒,到旧时族长用的烟枪;从现代的雕花剪纸,到古老的皮影子。在竹货街,隐匿着一家民间收藏馆。 
    被遗弃的物品如何变成“宝贝”?8月13日,记者来到这家隐藏极深的民间收藏馆。驰骋时空,馆长许四海拨开那一段尘封的历史。 
    弃店建馆 
    “这个在武汉收的,这个在乡下收的。”谈起自己的藏品,许四海滔滔不绝。 
    许四海的店面并不大,上下两层约莫50平米。藏品越来越多,四处蔓延,只留下不足1米的走道。 
    奇怪的是,店里找不到一把凳子。“每天人来人往,不放凳子,前客才好让后客。”他说。热情好客的他,每天都会因为向来客们讲述老沔阳的历史而喉咙嘶哑。 
    今年63岁的许四海,早期做过兽医,当过蜂农,干过摩托车修理。“收藏一直是我的业余爱好,现在是越收越有劲,越钻越深。”他说。 
   1976年的一天,许四海如往常一样到野河里游泳,无意间摸到一枚硬币,定睛一看,原来是一枚光绪年间的龙板,他欣喜不已,爱不释手。“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自那以后,我就有意收藏一些小物品。”他说。 
    而他人生的转折点,在2000年。那一年,他作出了一个决定:将店子交给儿子们经营,自己开一个收藏店。 
    说干就干,他拿出仅有的2000元钱,揣着自己的小收藏品,在竹货街盘了一家门店。 
    寻宝苦旅 
   “亲朋好友根本不愿跟我一起旅游。”许四海苦笑道。每一次出行,别人包里装着生活用品,他则装了不少大包装袋,将全国各地的民间文物淘回来,让乡亲们大开眼界。 
    每去一个地方,他定要到当地的古玩店走一遭。别人视为垃圾的无用之物,他却视为“珍宝”。与他一同旅游的亲朋好友,不仅要被他借钱,还要帮他提装满了“宝物”的袋子。 
   “这是‘冬瓜坛’,这是‘西瓜坛’,那是‘南瓜坛’。”许四海一一介绍,他说,每一个坛子都有意义,要将这里面的文化搞透,一辈子都不够。“要是早点走上正式的收藏之路就好了。”他说。 
    然而,早些时候,因为收藏这个爱好,爱人也没少与他发生争执。 
    一次,许四海花1000元淘来一个自己十分喜爱的老物件。回家后,他向爱人谎称花100元淘到宝了。然而,爱人的责备劈头盖脸而来:“孩子们已经没钱买袜子了,你还花这么多钱买这些无用的东西。”“揪心啊。”回忆那段往事,他摇了摇头。 
    但他并没有停止收藏的脚步,而是瞒着家人,偷偷进行这些秘密活动。 
    说着,他从墙角抽出一杆长约一米的烟枪。“这杆烟枪,我好难谋到手!”他说,2010年,他去黄陂山区寻宝,见一位卖西瓜的老者向众人玩弄烟枪,他挪不开脚,非得将这杆烟枪弄到手。 
   “从烟嘴、烟杆、到烟锅,都漂亮得很!”他说。然而,老人并不愿卖。多次出价无果后,他索性将随身带的钱掏空,终于抱得烟枪归。 
    “对话”文物 
   “搞收藏,还得有灵性跟悟性。”总结自己41年来的收藏经验,他说。 
    与一般收藏家不同的是,他并不过分注重投资收藏和利益,而是看重古玩古物的历史价值。1000多种票证,300多种文革物品,不计其数的其它杂项,他与每一件物品“对话”,将其研究透彻。 
    每一件文物,都凝结着他的无数心血,得手后,他舍不得再卖掉。店里的宝贝越积越多,手中的积蓄越来越少。光用来装瓷器的红木柜,他便定制了200多个。 
    来店里的人,看的多,买的少。他以藏养藏,将稍稍好寻一点的物品卖掉,再买些自己喜爱的物品。 
    他创造性地将无法修复的陶瓷碎片进行重新整合,创作出一幅幅趣味横生的陶瓷图,变废为宝进行出售。 
   “别人觉得是破瓷,我觉得是历史。”他说。 
    2015年,市博物馆从他这儿购得一个清代四方硪,2017年,再购得一个明末清初的烟斗。 
    许四海卖东西很挑人:“遇到贩子,高价卖;遇到文物爱好者,送价卖。”他认为,文物能有一个好的归宿,是最让他幸福的事儿。 
    古物藏情 
    到他店里“转悠”的,更多的是外地的收藏爱好者。他们说,在他这儿,他们看到的,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民间文物,而这些,在别处是看不到的。 
   “有民间文化在里头,我心里更踏实。”他说,满屋子都是老百姓用过的东西,值得回味。 
    许四海膝下有5个孙子,令他欣慰的是,5个孙子都爱上他这儿玩,尽管打碎了不少东西,但他依然十分高兴:“第三代能摸到我收藏的东西,我感到幸福!” 
   “收藏自己走过的道路,对社会和后人留些遗产。”他说,自己一生用过的东西、经历过的事儿,都储存在这些物品上了。在他看来,尽管有些东西经济价值并不高,但文化价值却是无价。 
   如今,他的足迹,已踏遍全国大江南北,而身边的人,也被他发动起来,为他搜集民间文物。为了提升专业素养,他拜过师,在与同行交流的实践中,总结出一套鉴赏理论。 
  “希望有生之年能开一家民间收藏博物馆,让仙桃人民好好地感受一下过去的历史。”他说,对文物而言,自己只是个过渡人,他所收藏的这些文物,最终得留给后人。
  (文/图记者张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