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网幸福几代人
——仙桃市三伏潭镇渔网市场见闻
一束丝线,一根梭子,一把剪刀,就是织装渔网的全套“家当”。
30多年前,半大少年们,靠它挣学费。勤劳的双手,在小小渔网上,织出锦绣前程。
而今,六旬老人们,用“装网”打发时间。舒缓的绕、绞动作里,透着幸福与自足。
三伏潭人擅长织网装网。三伏潭镇是全市乃至全省渔网市场的主要发源地、集散地。这在老仙桃人眼里,不算新闻。可一个小小的渔网,竟传承几十年,带动方圆10多平方公里的村民发家致富,最后衍生成一个年产值近亿元的大产业,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近日,记者深入三伏潭镇村巷街头,探寻渔网背后的故事——
“打发时间,赚点菜钱”
烈日当空,蝉鸣阵阵。7月6日上午,三伏潭镇留名口村66岁的彭菊珍婆婆,像往常一样坐在门口树荫下埋头装网。
手捏线头,穿进串出,锁边,剪口,连缀。三下两下,一格完成。一长条共约10多米的深绿色格状虾网,眼看就要做完。
“做熟了,手脚就快!”听记者夸赞,彭菊珍很开心,“一般每天做3个,每个能赚13块钱!”
彭菊珍的儿子、媳妇都在外地打工,老俩口在家守着两幢小楼,种8亩多地,照管两个孙子。
“我们这村里,家家老人都做这个。一桌牌都凑不齐!”她告诉记者,装网的都是60岁以上的“剩余劳动力”。大家勤劳一生,如今虽年老体衰,可仍不愿“吃闲饭”。装网,时间自由,活儿又不重,还能赚点零花钱。
这网布、弓子等“半成品”,是镇上渔网老板送上门来的。“一个老板,手下有上百人替他做。做好了,他再上门来收。”
全村人每年究竟做了多少个虾网,彭菊珍不清楚。她只知道,她这些年靠这项“副业”,“买菜钱不愁”。
沿三伏潭集镇周边留名口、沟一、康王等五六个村走一圈,像彭菊珍这样专注装网的老年人,随处可见。
家家门口的一条条格网,映着一个个低头忙碌的身影,构成了三伏潭镇独有的景观。
从织网到做“渔网老板”
三伏潭镇政府统计站站长郭延爽记得,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他10来岁时,比他年长几岁的大姐,已是织网好手。每天放学回家,大姐持梭忙不停,弟妹帮着打下手。
当时织的是拦江截河的大网。细若花线的雪白银丝,被渔网老板一捆一捆地送上门。大人帮着,高高挂起在绳子上。大姐细心找出线头,细穿,慢织;几个小不点,帮着做梭子,装“浮漂”。
一个大网,十天半月才织得成,能赚一两元手工钱。这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多织几个,一学期的学费就够了。
靠着织网,郭延爽几姐弟都上了大学。
跟他家情况类似的,不胜枚举。那时,织渔网是青少年勤工俭学、青壮年劳力搞“第二产业”的最佳选择。
到1980年代中期,从事渔网产业的村民,已不仅仅局限于汉江堤通北片区9村2场,它渐渐辐射到集镇周边20多个村。越来越多的庄稼人,悄然蜕变成专业的“渔网老板”。
1996年,三伏潭集镇扩容。见渔网产业渐成气候,政府专门规划一条渔网街,统一设计、宏观引导,动员石河、丰口头、鲜码等全镇渔网大户,集中搬迁到镇上“扎堆经营”。
不少经销商和零件加工商,自此脱离土地,彻底变为“渔网产业人”。他们或走村串户,送原材料上门“委托加工”;或做“坐庄生意”,专门购销渔网;或专搞物流,将收来的渔网按订单发往全国各地……
渔网,也由最初的“银丝大网”一种,细分为各种规格的河湖网、籈、虾笼、蟹笼等,“大河大湖里,现在已很难打到鱼;反倒是沟沟汊汊里,虾子渐多。”郭延爽认为,市场需求,直接拨动着“供给侧”的神经。“彭菊珍婆婆”们装的虾笼,正好适销对路。渔网养活两代人
7月4日,骄阳似火。镇渔网市场一条街上,家家门口悬挂着深青、藏绿的各式渔网。走进渔网街,就像走进了“青纱帐”。
门牌号为“渔网路85号”的户主钟爱国,正悠闲地玩着手机守店。
“已盘了大半辈子啦!”50岁的钟爱国,谈起渔网很兴奋,“年轻时自己织网,后来慢慢开始做老板。渔网养活了咱家两代人呢!”
钟爱国是三伏潭镇鲜码村人。1996年,他花8000元买了屋基,按政府统一图纸,建起这幢两层楼。20多年来,靠着渔网生意,一家人顺遂富足。如今,3个子女已全部成家另立门户。
钟爱国记得,这市场最红火时,有大大小小100多家的渔网店。历经多轮“洗牌”,如今只剩30多家“大户”。
渔网生意利润怎样?钟爱国说,没有暴利,但比较稳定。平均算下来,“近几年每年赚30多万元”,“地方产业,只能守着这块地,做熟人生意!”
钟爱国说的“熟人”,其实是湖南、福建等全国各地、几十年建立起来的人脉关系网。“客户找我们订货,基本都是电话联系。走物流发货。”
整个市场每年究竟有多大产值?钟爱国粗算片刻,给了个保守数据:“每家销售额都超过了2000万元。全镇30多家,总额应该接近或超过1个亿。” (记者胡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