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它样子恶心,它可是‘黄金虫’呢,每斤能卖七八十块钱!”7月6日,59岁的姚海洲在自家水蛭池前转悠。眼看着水蛭们一天一个样,长得欢实,他心里别提有多高兴。
姚海洲是胡场镇桑林垸村村民。今年年初,他从浙江学来技术,投入30万元,建起50口水蛭养殖池,探索致富新门路。
水蛭俗称“蚂蟥”。它生命力顽强,爱吸食人畜血液,因此许多人对它避之唯恐不及。但同时,它又是极好的中药材,市场供不应求。
我市此前已有人试养,效益可观。姚海洲作为胡场镇养殖水蛭的“探路先锋”,备受当地干群关注。见他养得很顺利,兄弟姚海平也跟着建起40个水池,依样学样地忙活着。
“你看它们长得多好!”边说,姚海洲边从清澈见底的池水中,捞起一把半大水蛭。长约3寸的青黑色软体虫子,在“主人”手掌上伸缩蠕动,看得人直起鸡皮疙瘩。“其实家养的水蛭不叮人,它们只吃小田螺。”
经过半年摸索,姚海洲对水蛭养殖成竹在胸。谈起它,话匣子就关不住,“成本投入虽然高,但所需劳动量不大,就我和儿子在照管。”“4月份投苗,到10月底就能卖。到时它们一个一个蜷起来,会有乒乓球那么大!”
之所以信心足,是因为“从搭棚子起,就不断有人来咨询收购”,且保底价每斤75元,“照目前长势来看,我这每个池子最少能收130斤,50个池子就能卖50万元。不出意外的话,一年就能收回成本,还能赚10来万元!”
姚海洲养殖水蛭开局良好,村民眼热,干部高兴。“如果老姚今年赚了钱,明年就得带着全片区贫困户脱贫啦!”胡场镇汉江片总支书记马磊说。 (记者胡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