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时光流逝,岁月荏苒,过去的五年,仙桃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砥砺奋进,攻坚克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骄人成绩。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生活变化是社会发展变化的缩影。在喜迎党的十九大召开之际,本报今起开辟《我家这五年》专栏,展现十八大以来我市民生改善、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
40岁的刘尚清是一名外出务工人员,最近的5年,对于他来说,完成了几件人生大事,最大的一桩是在城区扎下了根。
刘尚清是通海口镇马套村人,中专学历,毕业后一直在外务工。“当时外面工资是家里的3倍,我随大流先后去过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企事业单位、工地都干过。”常年在外漂泊,让刘大哥萌生了回家的念头。
一家人在一起才是家。去年11月份,刘尚清妻子生了二胎。抱着怀里的小女儿,想起因距离而疏远的大儿子、家中老人也年事已高,刘尚清夫妻俩当即决定,卖掉在广东省惠州市经营了3年的大食堂回家。
想落地就要先生根。刘尚清说:“在考察一番后,决定创业,搞自己熟悉的餐饮行业”。
说干就干。今年年初,刘尚清拿着在网上查找的地址,去了湖南、江苏、浙江等地学习考察,投入全部积蓄,最终敲定,开一家西式快餐店;他找店面、装修一气呵成。今年3月份,顺利开业。营业后生意还不错,后来又加入了几家网络平台,收入也稳定起来。
日子好起来了。“家乡环境变好了!你看这南城新区,气派;有车就是方便,休息的时候,开车带着一家人去了周边一些城市游玩。”今年4月份,刘尚清用自己的积蓄,加上父母的资助,在南城新区买了房,还添了一辆私家车。
“我最近想着房子装修的事,想早点让爸妈、大儿子过来一起住。”提起新房,刘尚清兴奋不已。
刘尚清笑着告诉记者:“如今,我的事业、家庭都在仙桃城区,我算是扎下了根了,不用在往外面跑了。” (见习记者刘贤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