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荆楚仙桃 >> 首页 >> 仙桃要闻 >> 查看内容

贫困孩子的“警察爸爸”

来源:仙桃日报 时间:2017-6-19 07:48

  本网讯 6月13日,暴雨骤歇。剅河镇夏场村一组,剅河派出所所长张华兵脚踩泥泞小路,看望他的“乡下”亲戚陈义清老俩口。 
  70岁的陈义清老人正在田间扯草,听到信,一路小跑,腰间的防雨塑料布“呼啦啦”响,裤脚上沾着一坨坨湿泥巴。 
  老人说,“张所长忙,不能让他久等,耽误他的工作。” 
  6年了,只要听说张华兵来,陈义清每次都这样,像见到亲人一般欢喜。
  服刑人家里来了“警察爸爸” 
  2011年底,刚调到剅河派出所工作不久的张华兵,下乡走访,来到了夏场村一组陈义清的家。 
  低矮的小平房,屋内泥巴地,角落里放着两张破烂的木床,老伴躺在靠墙的床上。 
  陌生人进屋,陈义清显得局促不安。他穿着一件旧棉袄,袖口和衣身露出棉絮。 
  “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可是没见过这么穷困的人家。”看着家徒四壁的陈家,张华兵震撼了。 
  提到孩子,陈义清蹲在地上,老泪纵横。“爹爹,您有什么事跟我说。”张华兵端来凳子,扶老人坐下。 
  原来,老人有一儿一女,女儿出嫁,儿子和媳妇在深圳打工。一场意外,媳妇去世,儿子被判入狱,留下一个读小学的孙子晓晓(化名),生活重担全落在老人的肩头。 
  简陋狭小的堂屋墙上,贴满大红奖状。想想与儿子年龄相仿的晓晓,张华兵内心涌上一阵酸楚,“这么优秀的孩子不能耽搁了!”他对老人说,就当您儿子在家,往后我每个学期资助晓晓1000元钱,直到大学毕业。“警察爸爸”最大的牵挂 
  从此,陈义清一家成了张华兵的牵挂。逢年过节,他提着肉、鱼,扛着米,送到陈义清的家。 
  一次两次,一晃6年,陈义清感激不尽,时间长了,觉得太亏欠了这位非亲非故的“亲人”。他放鸭子,种几分田,母鸡下蛋舍不得吃,攒了200个土鸡蛋,送到张华兵的办公室:“张所长,乡下没啥好东西,自家产的,您一定得收下。”临走时,张华兵塞给他200元钱,还有一包衣服和鞋子,“您身上的衣服该换了,鞋子破得不能再穿了。” 
  晓晓升入初中后,张华兵悄悄去学校看过几次,跟老师交流孩子学习情况。他说,自己是晓晓的“叔叔”。 
  来到教室,张华兵远远看着埋头读书的晓晓。课桌前,晓晓认真看书做题,全然不知“张叔叔”正默默关注着他。 
  2012年7月,晓晓以640的高分考入仙桃中学。 
  初中3年,张华兵风雨无阻,践行着他的承诺。 
  用好成绩回报“警察爸爸” 
  进入高中后,晓晓情绪有些反常,厌学。陈义清慌了神,第一反应就是去找“张所长”。 
  张华兵听说这一情况也心急如焚。他找到晓晓,谈心,开导,才晓得晓晓渐渐懂事了,背上了心理包袱:“爷爷年纪大了,不想上学,想出去打工补贴家用。” 
  听到这句话,张华兵一方面为孩子的孝顺懂事高兴,一方面又为他小小年纪就背上生活负担而心痛,他说:“家里的事你不用担心,你只管好好读书,其他的事有我呢!我曾经也是穷孩子,我要帮你帮到底。” 
  张华兵的一番话让晓晓放下心来。晓晓重新抖擞精神,回到课堂,2015年高考,晓晓以578分的优异成绩考上了大学。 
  接到录取通知书那天,晓晓一个人坐在屋门口,等张华兵来亲口告诉这个好消息。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进入大学后,晓晓找到一份勤工俭学的工作。更让张华兵欣慰的是,晓晓从一个沉默内向的小伙子,变成一个开朗阳光的大男孩。 
  有一次,晓晓小声问陈义清,“爷爷,我可以喊张所长一声‘爸爸’吗?”刚说完,晓晓似乎又想起什么,“现在不行,我要用优异成绩回报给‘张爸爸’。” 
  6月12日上午,张华兵给晓晓打电话,约定暑假见面。下学期,晓晓将步入大三。“不管是考研还是就业,我都支持他。他若是读研,我继续资助他。”张华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