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崭新的恒温菇棚内,一簇簇雪白、圆溜的蘑菇长势正好。数名村民登梯挎篮,忙着采摘。在三伏潭镇双剅村产业扶贫基地,头茬双孢蘑菇上市、市场反响极好的双孢蘑菇,引得一众村民眯眯笑。
“这是我们村在市财政局的支持下,搞的第一个产业扶贫项目。”双剅村村支部书记陈和平忙得团团转,脸上笑容却格外灿烂,“这是头一次摸索,没想到产量竟这么好!”
双剅村是我市重点贫困村,有建档贫困户65户218人,已按预订计划于去年年底“脱帽”。“以前是靠‘输血’出列,今后以这个项目为依托,我们就有希望‘造血’了。贫困户稳定脱贫、致富奔小康,全靠它哩!”陈和平介绍,选择这个产业项目,缘于前期对市场、对村情的充分调研论证。
“双孢菇被誉为‘植物肉’,口感好、营养价值高,超市零售价一般在每斤9元左右,全仙桃目前只有彭场镇有少量种植。”结合双剅村劳动力较充裕、村民脱贫致富愿望强烈等实际,镇、村两级及对口帮扶单位市财政局经过多方调研考察,最终锁定双孢菇种植项目。
今年1月份,由市财政局筹资38万元建成的菇棚如期投放菌种。总占地4亩的轻钢大棚,加60立方米的恒温冷库,让这个基地成为田野上的一道独特风景。
50多天后的3月10日,推开菇棚大门那一瞬,陈和平和扶贫工作队的几位同志差点乐得叫起来:状如鸡蛋、鸽蛋样的双孢菇,挨挨挤挤、一派生机。
前期已外派到彭场镇菇珍园学过技术的村妇董凤娇,成为第一批采菇工中的一员。58岁的她,因老伴患癌症多年,欠下不少外债。老伴去世后,她跟30好几仍没讨上老婆的儿子相依为命。去年一年,母子俩在村、镇及市财政局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打零工、种菜卖、养鱼虾,终于脱贫。
“有了这项稳定收入,我家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动作娴熟地采下几朵双孢菇,董凤娇高兴地告诉记者,“春节刚过,工作队的干部就通知我儿子到城区的装修公司做泥瓦工,他现在每个月都能拿3000元以上。”而她本人既能顾着家里菜地、鱼塘,还能到这里打工,“每天工资80元,当天结清。每年可采4期,每期将近一个月。算下来,差不多可以赚万把块!”
跟董风娇一样,全村218名脱贫村民,是该项产业惠及的主要人群。市财政局驻村精准扶贫工作队负责人说,驻村就要对得起老百姓的期盼,就得“扶上马,送一程”,前期他们虽然已做了不少工作,比如筹资100多万元帮村里建桥修路筑涧,新建卫生室、文化广场、农资超市等,但“局里主要领导总说我们只是给‘鱼’,没给‘渔’”,“这次的‘植物肉’项目,总算了了我们的心愿!”
双孢菇市场前景如何?驻村工作队员掰着指头跟记者细算:彭场菇珍园无偿提供技术支持及保底价回收;一次性投资38万元建成的大棚,可管20多年;每年生产双孢菇84000公斤,产值58万余元,净利润16万余元。“除董凤娇这种纯打工村民外,游中华等脱贫户还以入股方式参与管理,既拿工资还可分红。”(樊碧波 汤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