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荆楚仙桃 >> 首页 >> 仙桃要闻 >> 查看内容

不老的船夫——访市作协副主席胡铁树

来源:仙桃日报 时间:2017-3-15 08:11

  本网讯 初见胡铁树,是在市内举办的一场文学活动上,身为市作协副主席的他,虽已年近七旬,却毫无龙钟之态。他张罗着,打点着,生怕怠慢了每一位来客。 
  后来在诸多场合,记者总能与他不期而遇。同样为了将仙桃推广出去,他却多了一份执念,不由得让人肃然起敬。文学圈的“摆渡者” 
  胡铁树其人如何?身材不高,却很敦实,是他给人的第一印象。他谦和善良,幽默风趣,机敏灵动,偌大年纪,从不倚老卖老,有时还显出一团稚气来。在推动仙桃文学事业的发展上,他干得扎实而又卓有成效。 
  熟悉他的人,都说他是一位宽厚诙谐的长者。他一辈子都在与“文”打交道,退休前相继在沔阳县文化馆、县新华书店、县图书馆等单位干着文化工作,是国家级先进人物,退休后又一头扎进文学的圈子里,一干就是十年光阴。 
  这十年间,他给自己人生坐标的定位是:摆渡者,文学义工。他不求名利,不计得失,甘为仙桃市文学事业的发展尽心尽力,甘当文学爱好者的船夫,想方设法地把他们渡到理想的彼岸。 
  2006年,湖北省作协在仙桃召开笔会,与会者认为:仙桃这个城市,既有诸多知名作家,又有大批业余作者,发展仙桃的文学事业,条件得天独厚,迫在眉睫的是应该办一个像样的文学期刊。 
  仙桃市作家协会换届时,胡铁树当选为副主席。可是办会刊,缺钱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是摆在作协面前的最大困难。 
  “绝不能打着作协的旗号去化缘,不能丢了文化人的品格。”胡铁树有自己明确的准则。他先后在文化馆和文化局工作过,退休后,市档案局请他“出山”编辑《今日仙桃》。丰富的工作经历使他与社会建立了广泛的联系,而他的人格魅力又使他拥有了良好的人缘,他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对新的工作目标充满了激情,于是主动承担了筹集办刊经费的重任,“争取社会支持,我来想办法。” 
  胡铁树的决心和奔走赢得了不少热爱文学的成功人士的关注和支持,他们争相慷慨解囊,办刊经费很快筹齐了。会刊要办成纯文学杂志,刊名确定为《汉水文苑》,《张居正》的作者熊召政欣然写来卷首语。时任省作协创联部主任的高晓晖,称赞这个刊名很宽泛,面向汉水,不错! 
  胡铁树的网名叫“老糊涂仙”。仙桃籍作家、书法家何正早给这个网名撰书了一副嵌名联:快活松不老;嘹亮糊涂仙。而有网友作了更加明确的解释:“精明过度的人是办不了公益事业的,办好一件公益事业要靠一些‘糊涂’人士的无私奉献。”他兢兢业业操持着“无财政拨款、无事业编制、无办公场所”的仙桃市作协,将作协当公益事业来办,硬是把一个被人淡忘了的基层作协组织办得生龙活虎。“文学义工”美名扬 
  白手起家,一个由新生的市作协主办的文学期刊,于2007年年初诞生了。从首发到今天,《汉水文苑》历经10年,已出版了五十多期,成长为湖北省优秀文学期刊。 
  十载艰辛,换来点赞。省作协一位负责人表扬道:“仙桃的《汉水文苑》办得好!我看这个胡铁树哇,要嘉奖,要载入史册!”2010年春节,省作协主席方方给胡铁树打来拜年电话,说:“你们仙桃作协的会刊《汉水文苑》,我每期都看,你们不仅刊登仙桃籍名家池莉、楚良、鄢烈山、阿毛等人的作品,还推出本土新人新作,你们做了一件大好事!感谢你的辛勤工作啊!” 
  开办“桃苑文坛”、“仙桃作家网”、“读书频道”这三件事,使胡铁树获得了“文学义工”的美名。 
  2008年,胡铁树和市作协一班人商量,在中国仙桃网开辟一个文学版块——桃苑文坛。为的是让文学爱好者有个交流阵地,《汉水文苑》有个选稿基地。桃苑文坛历时9年,主题帖9513个,跟帖数万,选稿300余篇。 
  开通仙桃作家网,胡铁树可是耍了一点“伎俩”的。他想把事情办成,又囊中羞涩,只好在中国仙桃网负责人面前叫难:“建立仙桃作家网,是要银子的,少则3000元,多则5000元。我们穷得很,到哪里去弄这么多钱呢?”中国仙桃网负责人知道仙桃作协的难处,也为胡铁树强烈的事业心所感动,就满口答应免费把作家网做成开通。 
  建立了作家网,仙桃作协就芳名远播了。2010年的一天,胡铁树接到了武汉一家公司的电话,对方说:“我在你们仙桃作家网看到,仙桃作家段奇清的散文写得不错,哲理性非常强,我们想找他写文章。”胡铁树一听,好事!马上把段奇清的电话号码发给了对方。后来,段奇清告诉胡铁树:“我为这家公司写文章,一个字一块钱,我给他们写了两万多字,赚了两万多块。我要感谢你,感谢你为我牵线搭桥!”胡铁树说:“要感谢,就感谢仙桃作家网吧。” 
  2012年4月13日,仙桃作协推出的读书频道正式上线了。梁和平、陈雄、猫郎等近20位本土作家入驻,不定期发布仙桃作家的文学作品。不到一年,就大见成效,2013年湖北省全民阅读创先争优表彰会上,胡铁树被评为全省“全民阅读创先争优先进个人”。表彰词写道:“仙桃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胡铁树,六十有余,自退休以来,主动参加公益性活动,作为一名文学义工,发挥自己的余热,用无声的行动,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甘当“人梯”育新人 
  翻出1994年5月11日的《中国文化报》,上面刊登了胡铁树的一篇作品:我在文化战线工作了二十多年,先后调动了好几个单位。有人说,调动工作频繁,既不利于事业发展,又不利于个人进步。而实际上恰恰相反,知识面增大,接触面拓宽,事业有成,个人有荣。我干工作有个自我约束标准: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 
  二十多年过去了,胡铁树依然不改初心,他总在想心思,尽力把作协的工作做得更多一些。2012年5月,他和李红兵编著了《风景》一书,辑录仙桃10位女作家的35篇作品,涵盖小说、散文、诗歌等体裁。一家品牌服饰店的女老板,也许曾是文艺青年,也许是为了提高店面的品位,,一直把《风景》摆在显眼的柜台上,阅览过的顾客口口相传,竟有人专门冲《风景》而去。 
  胡铁树为培养文学新人,甘当人梯。当听说李池珍业余时间创作了大量小说,苦于无人认可,一直没地方发表,他主动向《长江文艺》推荐,她的《花开的声音》刊登后,作品陆续发表在《芳草潮》、《长江丛刊》等刊物上。胡铁树又介绍她参加省工人作家培训班,2015年,李池珍如愿加入了省作家协会。 
  胡铁树认为,“编辑与作者是鱼水关系,不是猫鼠关系。不要伤害了文学爱好者的心,否则,会影响别人的一生。”一位叫王昌炽的老人,托人向胡铁树表达夙愿,《汉水文苑》能刊登他的一篇文字,死也闭眼睛了。他听说后,深为老人对文学的痴迷所感动,经编辑与王昌炽共同修改打磨,文字终于变成了铅字。文学给老人的生命增添了希望,慰藉了一颗饱经沧桑的心。 
  胡铁树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活动,壮大文学创作队伍。仙桃市从建国初期到2006年的五十多年间,加入省作协的会员仅十几人,而在近十年里,仙桃市省作协会员已经发展到八十多人了。一次,省作协原党组副书记程远斌在大会上笑道:“仙桃的胡铁树啊,巴不得他全市一百五十万人,个个都成为省作协会员。我这是表扬他,不是批评!” 
  是的,没有经费,没有稿酬,《汉水文苑》照旧如期出版,全省和兄弟县市在仙桃的活动照旧开展不误,作家们深入生活、交流写作经验照旧按计划实施。殊不知,这一切的一切,就是因为有了胡铁树这一介船夫。 
  他既德高望重,又和蔼可亲,无论少长,一般都不太称他“主席”,而是将他的网名加以简化,呼其“老仙”。有什么困难要他解决,他乐呵呵地去“跑腿”。闲言碎语,他当耳旁风。感恩他,他总是说:“功劳是大家的,都是会员们的努力。我不过起了个组织作用。我是文学义工,一个摆渡的。” 
  在作协这个大家庭里,他拥有最高的人气指数,他的提议总是一呼百应。他营造了和谐的氛围,形成了愉悦的凝聚力。他还是一位摄影“发烧友”,给多姿多彩的生活,留下了无数美好的瞬间。有活动时,大家喜欢喊上他,这个叫:老仙,给我拍张照!那个唤:老仙快来,替我们留个影。老仙呢,总是热心快肠,笑吟吟地跑来跑去,随和随意没有架子,新来的小辈们弄清楚了“老仙”何许人也,直吐舌头,很为自己的冒失惭愧,老仙总是爽朗地一笑,于是,网友们文友们便在老仙明朗和善的笑容里释怀,依然开口闭口“老仙,老仙”。 
  多么可敬可爱的船夫啊!你怎么会老呢?(张曼 胡腊梅)